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专论】四论创新:乔布斯的小奥秘和马斯克做对的7件事

2015-01-31 战略前沿技术

孙涤,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近三十年里往来于中美,亲历中国国有金融企业在新世纪的剧烈变革。1998年至2005年间,他直接参与了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建设银行的IPO。在金融领域之外,孙涤常年关注企业创新,业余治学不断。孙涤教授称,尽管每天在银行与各类企业打交道,十年前却未能预见淘宝的兴起。如何发现那些创新的力量?观察者网连续发表了孙涤教授的四篇关于创新的阅读体悟,【战略前沿技术】汇总编发,以飨读者。

  • 谈创新(一):乔布斯的小奥秘

  • 谈创新(二):先要学会“规矩”

  • 谈创新(三):创新是最委婉的垄断

  • 谈创新(四):特斯拉做对的7件事



谈创新(一),乔布斯的小奥秘

苹果现任CEO库克在纪念乔布斯时,曾引用韦恩·格雷茨基的话:“我喜欢滑向冰球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去过地的方。”后面补充了乔布斯的话:“在苹果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


乔布斯传记的作者两个月前出版了新书,《创新者》(“Innovators”by W.Isaacson),回顾和表彰了成就信息科技领域辉煌的一群英雄,领头的是位女性——爱达——英格兰著名诗人拜伦唯一的女儿。曾有一种国际合作的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 Ada,就是以她来命名的。

厚厚的大书,充满了那些创新奇才的精彩人生故事;然而作者最想说的是,创新是一个综合过程,个人的建树只有通过团队的合力方可充分展现。所谓团队当然是广义的、无形的,站在彼此的肩膀上,头脑相互激荡、思想发生共鸣、观念和作品相与评析、争奇斗胜见招拆招……总之,是竞赛+合作的结果。

改革开放演进至今,中国人的语汇里最常出现的词恐怕要数“创新”了,这也对应着我们发展的瓶颈。世界大格局里,中国贡献的要素是劳动力。但随着出生率锐减、人口迅速老龄化,劳动力也将减少。如何提升创造力成了我们未来发展最堪思虑的一个问题,中国人创造力的变化能否跟上世界变化的要求?

现实无时无刻在变化,是连续的;而人对变化的感知则是断断续续,相对稳定的。只是偶尔来个跳跃,有如量子跃迁一般,然后又处于稳定。一方是现实环境(reality)的变化,另一方是人们心智(mind)的变化,两者的变化模式总有明显差距,服从的规律全然不同。一个创新的完成,须经历两度变化——现实的连续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感知的心智发生跳跃式的变化。怎样协调两种变化(reconciliation)有赖于人的创新能力。如果感知后的心智顺应了现实变化,就是常说的“与时俱进”;若心智的感知远远滞后现实的变化,你就只能沦为变化的受害者;若积累的感知使心智跳跃,从而超越现实,你将是变化的推动力,成为市场的引领者。乔布斯是创造力的成功案例,他极好地协调了两种变化,他领导苹果公司完成了两种变化的结合。他有一句名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领导市场而不是仅仅追随市场,这是乔布斯创新的行为表达。当然,他对市场的超越,只领先半拍,并没有因为过头而致使创新夭折。


根据两类变化及其不同的模式和规律,我们有必要对“创新”作进一步的理清和界定,在把握变化的过程里这两类变化往往被混为一谈。

针对现实的变化,我们需要“创新”,制造出变化 (making innovation);针对感知的变化,需要“创造”,思考出变化(thinking creativity)。前者需要行动,后者着重思想;前者有赖于团队的努力,后者立足于独立的思想。前者的目的是把新东西加入到现实中,而后者则旨在发现一个新的现实。只有当后者——新感知、新观念、新点子结合到前者的新行动中,“创新”才能富有成果。

不同领域的“创新活动”也是有差别的。科学领域的创新重在“发现”(discovery),解析已经存在的事物变化,总结和发现新规律,或对规律提出新诠释;文艺领域重在“创造”(creation),从无到有地创生新想象,或对原始素材进行新的组合,形成新视角;产业组织则重在“革新”(innovation),为市场制造出新产品或带来新系统。作为企业创新行为的成果,新产品可以得到专利的保护;作为艺文创造行为的成果,文艺作品可以取得版权的保护;而作为科学探索行为的成果,除了署名权外,发现的新规律是共享的。

可能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三类“创新”是否有规律可循?尤其是怎样才能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经济效益。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在代工产品的收益分配中没有太多话语权。譬如,热销全球的苹果产品几乎全是在中国制造装配的,但加工方的利润却低得可怜。出现这种情况,和没能掌控关键的创新环节紧密相关。

获得产品创新能力,需要经过缓慢而艰巨的过程,是个社会大工程。但它的源头来自于科技发现和艺术创造。科技和文艺的突破,表面上看像是“灵光一现”,背后却有长时间的积累,是从丰富的现实变化里“蒸馏”出来的。

至于怎样“蒸馏”方能臻于“飞跃”的临界点,迄今为止还是个谜。不过有一点是明白的,那就是必须由个人自主地、不受拘束地依据事实来完成“归纳”过程,独立形成自己的新观念和新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以及“为什么不……”。

你也许不知道“新”是什么,创新怎么而来。但要是你明白了什么已经变坏,必须加以更新,察觉到自己某些观念和理解不得不被替换的时候,新突破的时刻就会降临。在这方面又是两类变化的结合。至少,你得思考它们之间的分野:何为事实,何为观点。



谈创新(二):先要学会“规矩”

是你“盒子”里的东西,决定了你对新事物的态度。


创新的实质是两种变化协调的结果——连续的现实变化,和由此产生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跳跃变化。这个过程之后,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合作,如团队和体制的互动,心智的变化被行诸于新产品和新举措,革新了现实,更新了人的行为。上述两个过程,即由现实变化导致心智变化,再由心智变化导致现实改变,都发轫于人脑的思考。

先说后一类思考活动,通常被称作“学问”或是“技能”,看似深奥却相对单纯的。课堂训练往往从一组固有的假设出发,靠逻辑分析——经常是数理算法一类的工具——推导出现实应该有什么变化。被称作为“演绎思维”。

而前一类思考活动,需要人们习得建立或改进自身心智模型的方法。如何从现实变化中“蒸馏”出自身的思维模式,不仅复杂而且不确定性更大。总体说来,它是人脑对现实变化的“简化”过程(simplification)。简化什么?怎样简化?又怎样构建成创新心智模型?至今没有既定的答案。这种被我们习惯上称作“归纳思维”的思考方法,无法从在课堂上学得,显著的特征是直觉试错地感知(heuristic perception)。

现实变化是如此纷杂,必须简化才能使个人的心智模型有所得。而简化的过程却是混沌的,毕竟就连 heuristic 这个词都还没有一个合适的中文译名。台湾有学者将它译作“捷思”,说明它的快速感悟。我把它称为直觉试错 (intuitive trial-error),是着重于它捕捉和处理信息的特点。“heuristics”是综合的、浓缩的,合成的,和逻辑解析的方法大异其趣,有点像我们东方智慧所推崇的“参悟”和“顿悟”。

这个过程中,需要把丰富的现实变化简化成心智模型,或纳入我们既有的思维构架里。这种能力不是学者所独有,而是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做的事。形象地说,心智模型就像一个“盒子”。每个人都不断把有价值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新的和旧的进行着互动、融合、冲突、取代,甚至冲破原有的框架——我们所谓的“跳出盒子来思考”,正是创新的前奏。


“感”而后得新“知”,一个人能否由感而知,与自己大脑中既有的心智模型关系极大。看完一个电影、一部长篇小说,你会判断它是否吸引人?它是不是一件有价值的作品?尽管你很可能不记得95%以上的细节,但你依旧能基于自己的心智模型做出判断。由此可见,是你“盒子”里的东西,决定了你对新事物的态度。相反,要是你沉迷于事物本身80%的内容,反而会寸步难行,拿不定主意。

在这里,关注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将它们整合到自己的心智模型中令其成长?人与人的差别大矣哉!这种“感悟”能力,再借用一个“老旧”的概念来衡量,就是“悟性”。这也是创新行为的关键。

现代脑神经科技的进展一再证实,大脑是人类认知的唯一器官。万物须经由大脑才能形成心智模型。只有被放进你的“盒子”里,才同你发生关系(relevant)。曾几何时,“唯物”、“唯心”、“客观”、“主观”、“信念”、“事实”等等概念壁垒森严,人们为此争执不休。但随着大脑生理基础和演化心理现象的持续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观念是否绝对“对立”有待思考。

以所谓的“眼见为实”为例——用眼睛来把握“客观”,眼镜被说成像摄像机一般。这曾被以为是人们认知客体的机制,现在则被发觉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即便眼睛的晶体有类似镜头摄像的功能,接下来视觉怎样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递到相应的脑区进行处理、传递扩散、记忆保存、比照取用,却和摄像的机理全然不同。比如,你在一辆颠簸的汽车里观看外界的境况,总能形成明显的图景;可是用摄像机拍摄的话,影片早就变成模糊一片了。

再如,现实图景有许多部分会隐没不显,即使是明示部分,联系和涵义也是含混不清的。然而人的视觉会对缺失进行增补,加以归类、关联、形成意义。这说明,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都不是现实的简单映射,都需要靠大脑的心智模型进行处理、解读和诠释。如果人们还是泥拘于原来所谓的唯物客观模式,就很难把握视觉形成的机制,不能深入了解大脑对感知信息的处理功能,更不可能对视觉损伤和盲瞽疾病找到正确的治疗办法。

那么,人通过感知来简化、观念化现实,从而形成心智模型的目的又在哪里?我认为是为了“高效”,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带来积极的效用。由此可见评判模型的好坏,主要不在于其真伪,而在于它对人的生存繁衍是否“有用”。

认知的真伪,或说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是很难判别的事情。很多时候,唯物论的说法并没有更接近事实,而只是对标榜为“唯物论”观点的某个大师心智模型的膜拜而已。而一旦失去了自由感知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你的心智模型将丧失更新的能力,脱节和落后现实的变化只会更远。甚至更可怕,会堕入到李森科式的“唯物主义”。

美国小学有一种训练很有趣,孩子读四、五年级时要求小学生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只是见解。比如,“我母亲是个女性”是事实;而“我母亲是可爱的”就是观点。(今天在美国,“我母亲是个女性”也可能不是事实,有些孩子的家庭里母亲是个男性。)

如果真像上面所说,追随共识可能会丢失创新的能力,那美国小学生的训练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因为生活在人世间,你必须和社会互动。为此,个人的心智模型不能偏离他人的心智模型太远,无论是滞后或是超前,否则你将沦为现实变化的受害者。这方面,F.培根的一句话特别值得琢磨。他说:“对于你想要驾驭的力量,你不得不遵循它。”培根是现代科技和认知方法的先驱,极力倡导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处理感知到的经验事实,把它们整合到我们先验的心智模型中。从他的话看来,我们还真的读点书,了解社会的心智模型是怎么演化而来的。



谈创新(三):创新是最委婉的垄断

创新思维的迸发与心智模型的成长息息相关


我们谈到了创新活动在个人层面的过程,指出人对现世的绵延不绝的变化,只有通过脑来感知,别无他途;外界的丰富变化必需经过简化和观念化,才能为我们接纳,构成心智模型的新成分;心智模型的更新是断续的,跳跃式偶尔一变;之所以如此,因为感知是归纳思维,心智模型的更新取决于既有的心智模型,它决定了怎样删选取舍、分类组织,融入到已有的心智模型(盒子)或被排拒在盒子之外;没有例外,每一个人都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盒子来感受和思考变化的。

这样的感受和思考是heuristics,即直觉-试错的过程。heuristics和eureka (尤瑞嘠!顿悟新发现之后喜极而发出的希腊语欢呼。譬如,阿基米德在泡澡时,突然领悟到比重的原理时发出的惊叹),在希腊语词根上是同源的。

怎样打造一个创新“盒子”

现实中,往往经历差别不大的人,在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原因何在?要而言之,是人既有的盒子(心智模型)的感悟能力的不同。先天的能力固然是个重大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怎样建立起自己的盒子来感知,或者在发蒙时期就能开启自己固有的感悟能力,才是关键之所在。

既然把心智模型比作盒子,就让我们从盒子的三个维度上来考察。

首先是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变化的讯息是如此纷杂,感知的简化过程必须把它们在时空上加以排列组织,否则对你来说它们的意义难以明晰。任何信息或事实,只有按时间和空间排序起来,才对你产生意义,才能有价值。许多错谬,是时间和空间失序的结果。唯有把它们按原有的顺序排列,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其涵义才能显现出来,从而避免众多(低级的)错失。这是通常所说的“实事求是”。

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对于盒子的感悟能力很重要。对于学龄期的孩童,尤其重要。若不能通过学习建立起确实的时空框架,那么你的努力终将徒劳。有时候,时间和空间序列的关联不那么确定,你就得在盒子里标上记号,以便在日后的感知归纳中重新检视。这些“记号”代表它们只是“假定”、“理论”、或“观点”,有待确认,而不能够看作“事实”。

第三个维度是价值维度,是你对“事实”的取舍,哪些应该纳入你的盒子,哪些需要删汰,或只是暂且保留。价值取舍的维度,是个性和具体的,是你的盒子所独特的;可是在群体和社会层面,又是表现了文化价值的。在这个维度上,你的盒子不可避免地受到你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的强烈塑造。不过,这同样不是注定的。

在信息时代,建立价值取舍的维度变得特别重要,也更困难。对于孩子,饱受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轰炸,多多亦恶,令他们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寻找“支柱”来建立正确的取舍指引。这种“支柱”可以使适合于自己性向和潜力的楷模——历史上真正的伟人和伟大著作——这也正是经典教育的价值所在。


芸芸众生里,伟大的前人并不多见,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任务,是确定和挑选哪些是适用于自己的。当经典人物和作品成为个人人生道路汲取价值的源泉,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就里地盲从。他们像是一堵墙,是你的依傍。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你需要依靠他们来指引以便做出选择。然而这堵墙也可能挡住你的去路,使你碰壁撞头。你应该做的是抱着开放的心灵,既把他们当做目标,又当做靶子。

如果你感知到的变化和事实,和你盒子里既有的认知框架发生明显的龃龉冲突,那就得好好想想,哪里出了毛病?形象地看,在时间水平轴和空间垂直轴构成的平面上排列得很好的信息同价值取舍的纵轴明显碰不拢的时候,你就得深入思考,哪方面出了问题?这种场合,若能保持自由开放的心智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意义不同凡响。如果你发觉是纵轴的问题,就有可能要做重大调整,通常称之为“范式改变”。这种机会不是经常发生的,却可能是你的盒子创新变革的契机。

至于怎样保有“开放的心灵”?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在听到或遇到新想法和新理念时的反应。在碰到和自己的认知大相径庭的说法和做法时,你油然而起的反应是“不错……但是太不靠谱……”,很可能说明你的盒子“内阻”挺大,固有的东西对新变化是相当排斥的;反之,若你油然的反应,是“不错……让我好好来想一想……”,那么说明你的心智模型的开放性还是挺高的。

个人层面心智认知的创新先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讨论创新活动是怎样产生,并给社会生活带来实质改变的新产品和服务。

创新是企业的“护城河”

我们先提出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常在有关企业创新的讨论中被人偏忽。

企业创新活动里什么最难?

创新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乔布斯被认为是最富有成果的创新企业家,他是这样回答第一个问题的。他被自己的传记作家问到,什么是他最引以自豪的成就,是苹果电脑、iPad、iTune、还是iPhone?乔布斯说,都不是。他认为创新最难的是怎样建立一个team——创新的团队。

那么,企业创新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直白地讲,是为了从竞争者里脱颖而出,创造并长期保有稳定的垄断利润。这个事实和通常经济理论和模型的论述出入极大。

上述企业创新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创造出一种大幅领先于并且适销于市场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团队的合作才可能有成果。它和个人的创新活动大不一样,耳聋了的贝多芬、沮丧挫折中的梵高、几乎癫疯的尼采、被社会唾弃的斯宾诺莎,这些创造性个人即使深陷孤寂,还能励蹈奋发,创造出不朽的传世大制作,然而企业却无法黑夜孤星般地留下痕迹。

你不难发觉,HP、梅塞迪斯-奔驰、罗斯-劳斯、莱斯兄弟……都是两个人的名字,即使苹果电脑,乔布斯也是依凭伍兹尼亚克才得以开创的。联系到创新企业的能力上,最核心的也得包括两种——想象力和执行力,而独到的直觉感悟和理性的分析技能,历来是分布在不同的人脑里的。有人擅长右脑,有人擅长左脑,即便不是绝对的,特长总在其一。相得益彰的企业合作,至少需要两个人的互补来发挥彼此的特长,创生出轰轰烈烈的实业。

查理·劳斯出身于贵族世家,是英国最早的汽车爱好者。亨利·莱斯本是一名毕业于剑桥的机械工程师,在他大学毕业时,就已是一名驾车高手。

问题是,企业靠创新立足之后的,怎样吸引其他能人来加入你的团队?照硅谷的行话来说,你靠什么来吸引第20名员工,为你的企业扩展成长来效力打拼?你的创新活动如何满足他/她的追求,而彼等的动机又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说说企业的“护城河”。

二十年前,笔者在引介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及方法之初,就论述了他的“护城河”观点。“护城河”所指究竟是什么?所有创新者,尤其是创新企业,都会有他们的理解。

巴菲特的“护城河”,以笔者的理解,是指有独门的买卖(技能、发明、流程、品牌、资本规模、同权威势力的关系,等等带来的)的企业,从而有效地把同业的竞争屏蔽在外,可以长久享有稳定的超常利润流(stream of economic profits)的企业。按巴翁的见解,无论市场是起是伏,“护城河”保护下的企业,不必在价格上循环地缠斗厮杀。景气坏的时候,它不会出血出局;在景气好的时候,它的市场份额水涨船高。与本企业经营无关的宏观经济条件,比如说通货膨胀,会抬升企业的无形资产(广义而言,无需资本即能赢利的部分),使你的投入能坐享额外的收益。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投资对象。说得不那么动听,“护城河”就是一种避免竞争的垄断机制,保障企业超常利润的稳定和长期。因为企业的产品或经营的独特性,诸多竞争者被抛得远远的,根本无法取代你,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侵削你的市场,觊觎你的客户,迫使你的利润流平坦化。

“护城河”只是一个委婉的说辞,因为“垄断”声名狼藉,谁都不愿沾边。然而我们只需问一问,设若创新不能形成企业的“护城河”,不能带来稳定超常利润的前景,竞争创新者为什么甘于犯难冒险?投资者为什么敢做高风险投资,期待创新活动日后的超常回报?又有哪个有才干的人宁愿忍受高昂的机会成本,加入合作来为它效力呢?市场上看到有些创造企业的股票,市盈率高达50以上、超过五百,甚至可说是无穷大,因为它眼下的净收益极小或是负的,你就不难明白,公众在期待的,实质上就是该企业的创新活动将带来长期(超过十、二十年)的回报远远超出市场均衡水平。这个目标,是每个创新企业在孜孜追求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愿景。

创新——“护城河”——避免竞争——稳定的高回报,企业创新的这个逻辑,绝大多数经济理论和模型讳莫如深的,却是企业创新的常态。经济学的主流解释,把完全竞争的市场看成理想状况,每个企业占有不足道的市场份额,为了销售同类的产品只在价格上缠斗。这类竞争的结果,注定会是把利润竞逐殆尽,让企业日复一日在生存线上下挣扎。我国的众多企业,由于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无法构筑起“护城河”,多在这种境况,处于价值分配链的末端。譬如,三聚菁胺的毒奶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的恶例。固然有不少不肖的经营者,但连蒙牛、伊利一类有声誉成规模的企业,也不得不卷入混蒙掺假的作业才能避免破产出局。不能不让人怀疑所谓的“充分竞争比拼价格”, 经济学的主流假设所标榜和推崇的,是不是大家想往的理想境界?

针对创新活动的解释,在经济学体系里至今还没有一个称得上是完好的模型,其原委有技术层面的(比如,约束集和解集缺少了凸性的假定就无法求得极值解),也有观念价值层面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经济学理论仅仅是一种“老年学”,只用来说明企业过了成熟期后的运行规律,各种要素的使用进入报酬递减的阶段,以便满足其凸性假定的分析要求。然而,创新企业在创生成长时期,边际报酬可能处于急速递增的阶段。正是对这个美妙阶段的经济行为变化规律的解析,最有意义也最具挑战性。好比是青少年阶段,尽管企业通常处规模弱小,却是它一辈子最精彩、最具活力、最令人振奋的时段,最能标志一个社会在蒸蒸日上地活跃,还是在陈陈相因地衰滞。

为什么对创新-垄断讳莫如深,当然是有其原因的。人们一谈到恶名昭著的垄断行为,硕大体积的恐龙形象油然而生,它靠的是仗势欺人。仗着恐龙般的财势规模、或者对公权力的操控来扼杀竞争,其中最有害的又要数对创新竞争的遏阻。而这种垄断和创新企业打造的“护城河”是全然不同的,后者是通过技术和流程的创新带来的实质变革。

创新活动受到大众的称许,不但是因为它使社会生活丰富多样,还在于它有着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这也是社会愿意积极保护创新行为的一大原因。政府有责任以产权、版权、专利和著作权、品牌使用限定等方式,提供法律上的保护,来帮助创新企业营建“护城河”。

无可讳认,真正创新而能获得真实成果的是极少数,而且创新的回报的分配,也极不均衡。现状是,千百人投入创新,报酬几乎被一、两个成功者包揽。这说明创新行为永远面对着巨大风险,也说明了面临创新的机遇时,人们为什么多半选择畏葸不前。也因此,企业创新活动就和有创造力的个人一样永远是稀缺资源。




谈创新(四):特斯拉做对的7件事

特斯拉汽车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一位好友读了我对企业创新的议论,发来一段短评,深获我心,不妨转录如下。“创新从来稀缺,吾民吾国尤甚。在微观层面,个人自我放弃想象;在中观层面,教育不容人出头;在宏观层面,政府在鼓励负筛选。”点中了我在讲的要旨:在不该拘囚的地方规矩太多,在该有规矩的地方却无法度。原本难得的创新活动更加难产,更容易夭折。

“护城河”的合理元素,不只对于创新,重在于产权的保护,有着法律和制度的涵义。笔者的一个朋友,从上海出来留美,专攻生化制药,干出了一片天地,同时熟知两边的情况。他感叹说,国内这么许多年来,就没能开发出一种(真正的)新药!或许他是过激了点,但创新的严重缺乏却是实情。承他解释,国内不少大制药公司的老总跟他讲,即使我们愿意投个几亿甚至几十亿来开发新药,能吃得到创新的成果吗?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我们的创新一旦有了成果,就被他们低价攫取的话,我又怎么能够替人作嫁,难道通过创新来自杀不成!

所以,根子原因不在个人的基因,是否具备创新潜质,而是当承担了风险、创新有了成果后,能不能够得到法制的保障?营建创新的“护城河”,需要政府和公权力介入,提供保护,将创新回报和“私有”有效地联接起来。缺少了法治的保护,个人行为的放弃创新,进而放弃想象,是必然的结果。

美国能走在创新的世界前列,并非水到渠成,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立国之后的一百余年,美国都在抄袭和拷贝欧洲的创新,假冒伪劣的产品充斥于市。晚近到了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巨头的工业时期,技术上靠的主要还是仿冒。例如,精钢的规模制造技艺和流程来自英国,石油勘探技术来自瑞典、裂解技术得自英国等等。就连摩根的金融作业,学的还是欧洲的模板。十九世纪晚期,美国确立起专利保护制度后,它的创新行为才破茧而出,有了迅猛的腾跃。今天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创新企业所使用的资本不过GDP的0.5%,带来的收益却占到了GDP的21%,优势至为明显。

虽说人有好奇和探索的天性,社会的创新行为却主要属于文化现象,基因只是个潜在因素而已。这从美国取得成就的创新者的族裔就可见一斑。乔布斯、谷歌的两个创始人、雅虎的创立者,以及无数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企业家、专家、艺术家、演艺人是移民或移民的第二代。

我们以特斯拉汽车公司为例证。特斯拉本人来自塞尔维亚,开创出交流电的发电和输电的体系。目前美国的发电企业,多挂名为“爱迪生”,其实核心技术都是特斯拉首创,在西屋电气公司的协助下才畅行于世界。


说到特斯拉汽车和它的创办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不得不提起皮特·泰尔(Peter Thiel)和PayPal(贝宝)。泰尔和埃隆·马斯克同属著名的“贝宝黑帮”(PayPal Mafia),是两个帮主,一个周瑜一个孔明。其间的“瑜亮情结”,被两人的结盟妥善化解掉了。他们曾是白热化竞争的死对头,后来明智地联手,走到一起。各自创立的公司在合并后,以泰尔小组开发的支付软件PayPal来命名。

泰尔的开创团队,最初有六人组成,其中的四个出生在外国,除泰尔本人出生在德国外,还有三个分别出生在前“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大陆(Yu Pan)、乌克兰、波兰。最年长的泰尔是六人团队的头,才35岁,其余五个人更是小年轻,在23岁或以下。他们的创新生涯,多彩多姿,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介绍。

合并后的贝宝,核心是十三条好汉,2002年上市十一个月后被eBay收购,作价十五亿美元,令创始人斩获丰厚。由于不再适应大公司的文化氛围,不久纷纷离职,挟着巨大的资金声望,另辟新路,持续创业。被世人津津乐道的“贝宝黑帮”的近二十名成员,所开创的新创企业,除了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和特斯拉汽车,计有LinkedIn,YouTube,Yelp,Yammer,Palantir Tech,Kiva,Slide,Geni ……, 干得风生水起,而且市值都超过了十亿美金。他们还投资加盟了诸如Facebook,Pinterest,Friendster,Digg…… 许许多多创新企业,创造出宏大的社会财富,发展不可限量。

特斯拉汽车,目前很是拉风,它的股票节节蹿升,成为市场上的一个darling (对此在下不无保留)。特斯拉汽车带来的社会效应非常可观:和通用汽车相比,特斯拉汽车销售出不过几万辆,公司市值却超过了年销售额在百万辆的通用公司的三分之二。

特斯拉的成功创新,以泰尔的评述,是做对了几乎所有创新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个创业投资家,泰尔非常精明强干,他提出了企业创新的七个关注点,来判别和检验它们能不能长久成功。

1.你能否在技术上有实质性的大幅突破,而不只是小打小闹的改进?(工程技术问题)

2.对目标市场来说,你开创企业的时机是不是对?(时机问题)

3.你能不能营造起“护城河”,或说,在一个方兴未艾的市场里占有很大的份额? (独占问题)

4.你能否建立起一个创新团队?(团队问题)

5.你能不能够把开创出的新产品交付给客户,增进他们的价值?(销售问题)

6.你有没有能力长久地保持创新优势(比如10-20年)?(持续问题)

7.你能不能够保守优势,使他人无法染指侵害?(保密问题)

泰尔对特斯拉的评分是满分。他认为,特斯拉汽车的创新活动,做对了上述全部的七件要事。

前不久,特斯拉发布信息说,公司在零排放的清洁交通的实用半径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将推出的新款车,能持续行驰400英里,足以从旧金山开到洛杉矶。要是能同时解决充电时间和便利的问题,它要不成为人们的新宠也难。特斯拉车的设计很酷,加速奇快(电动引擎毋需吸入氧气,急速充分燃烧汽油以便产生爆炸性的动力,所以相对于内燃机要容易得多),这些都是卖点,但不是它技术大幅创新的要点所在。

特斯拉成功回答创新企业的第一个问题:能否在技术上有实质性的大幅突破而不只是小打小闹改进?在于它抓住了时代强烈关切的发展瓶颈,如何开发和应用新的清洁能源。如果你知道奔驰公司采用了它的电池和动力系统、丰田汽车购买它的引擎、通用公司成立研究团队专门跟踪它的创新做法、以及特斯拉被评为2013年度最佳车辆,你就不得不信服特斯拉在工程技术上的领先。

第二个判别的标准——对目标市场来说,开创企业的时机是不是对头?特斯拉汽车在把握创业的时机上,表现近乎完美。2010年初,特斯拉敏锐地抓住契机,从联邦政府的能源部拿到了4.6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和补贴,对一个新创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助力。

在第三个问题上——能不能营造起“护城河”,在一个方兴未艾的市场里占有很大的份额方面,特斯拉的表现非常抢眼。它抢占跑车市场,以超过十万美元的价格先推出Roadster。2008年至今,卖出不过区区上千辆,却赢得了声誉、研发的资金和风险投资家的信心;接着它又开发出比较便宜的S型房车,2013年卖出了两万部,从而扩大了市场。

第四个问题——能否建立起创新团队,埃隆·马斯克是技术和销售并重,他本人就通晓两个领域,敦促团队要以精英部队自命,要引领潮流而不是追随市场。这和乔布斯的风格如出一辙。

在销售问题上,能不能够把开创出的新产品有效交付给客户,增进客户的价值方面,特斯拉更是雄心勃勃。它创建自己的销售体系,不通过独立经销商来销售,而是直接掌控整个销售队伍,和汽车行业借手销售中介的传统很不一样。这样,特斯拉不但对建立和强化它的品牌有完全的掌控,能充分掌握客户的动态。而且对于长程发展,有望大幅降低销售的费用。

至于公司有没有能力长久(10-20年内)保持创新优势的所谓“持续问题”上,特斯拉汽车占有相当显著的优势。它在零排放的“清洁运输”行业领跑群伦,并以新创企业的劲头急速扩展。而且埃隆·马斯克其人领导组织力过人,创意非凡,一直牢牢掌控经营作业,把握企业方向。这些不但赢得了投资界的青睐,更赢得了消费者的心。特斯拉的品牌,规模在起步阶段,但已名闻遐迩。国内不少新贵老富,为了买到一台特斯拉的车,会长时间排队等候。就连我这样从不赶时髦的人,也会在街上驻足,去端详特斯拉的新款。

最后第七个问题——保密问题,公司能不能够保守优势,使竞争者无法染指侵害?特斯拉知道它的看家本事在电池,为此不但大量投入,而且严加看管得很牢。同时它又在技术的“护城河”上又加上了品牌和时尚的“护城河”。

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得到了大众的响应,很多人会为了拥有一部“绿色汽车”不惜高价购买。这对特斯拉在获取高利润的同时,将竞争企业挡在“护城河”外,不受他们的染指侵削,提供了切切实实的保障。

(来源:观察者网,作者:孙涤)


【战略前沿技术】历史各期文章目录已上线,敬请关注!回复“目录”即可查看,回复列表中相应日期可查看历史各期内容!

2014年11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括号内为发布日期。


1、【科技评论】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技术(20141101)

2、【科技评论】德国已经进入制造4.0时代,中国还要泡沫多久?(20141109)

3、【特别推荐】30张PPT告诉你真正的“工业4.0” (20141125)

4、【热点推荐】审稿大牛给出的论文写作建议,超级实用(20141111)

5、【科技专论】人民日报:科技经费管理要尊重创新规律(20141108)

6、【特别推荐】201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揭晓,看看你的母校排名如何?(20141101)

7、【特别推荐】高等物理学家天才群(20141123)

8、【科技资讯】新科技成果转化法:教授可以离岗创业(20141122)

9、【科技专论】人民日报:改一改科技评价“指挥棒”(20141111)

10、【特别推荐】大学之殇,并非源自教授失德(201411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